| 一、台灣登山簡史 |
| 台灣島位於北半球的亞熱帶及熱帶地區,由於數萬年前地殼之變動 歐亞板塊與菲律 |
| 賓板擠壓,瞬間隆起縐摺在這惟僅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,有約三分之二近70%成 |
| 為丘陵與高山,島上超過3000公尺以上之高山達258座(尚未包含有山而無名者),這是 |
| 全世界惟獨僅有、得天獨厚的島嶼與土地,也是一個四週海洋裙繞的高山國家。 |
台灣登山運動可分為三個時期:  |
| (1)日據時代 |
| 從1894年日本佔據殖民台灣起,到1945年50年間,由於殖民政府與學者之:1.理蕃 |
| 政策2.產業調查3.高度測量4.學術研究等等目的,台灣五大脈之主要山頭,均已為 |
| 日本人所首登,並且留下詳細之紀錄與資料。 |
| (2)光復以後 |
| 1947年 |
台灣山岳會成立於台北。 |
| 1952年 |
台灣山岳會「中央山脈玉山團」游彌堅、周延壽、蔡禮樂等人登上玉山。 |
| 1953年 |
中華民國體育協進會登山會成立。 |
| 1965年 |
青年反共救國團開始於每年寒暑假,定期舉辦登山活動及野外訓練活動。 |
| 1969年 |
國內第一本專業雜誌 野外雜誌問世。 |
| 1973年 |
中華民國山岳協會 成立。 |
| |
中華民國健行登山會 成立。 |
| |
台灣光復後的40年間,由於日本人留下台灣山岳極為豐富的資料,此 |
| |
外,民間各地與各大學院校登山社團如雨後春筍的成立,加上救國團多 |
| |
方式,正面的引導年輕人走向戶外與大自然,台灣登山活動如火如荼的 |
| |
展開,有心人士更引進登山觀念、登山理論、探討登山技術,並建立新 |
| |
的登山資料。 |
| |
由於台灣先天變化多端的地形,及島民冒險犯難的移民性格,造就台灣 |
| |
成為一個登山者的搖籃,也為台灣於80年代後的廿餘年,培育出一批優 |
| |
秀的登山家; |
| 1975年 |
林文安、邢天正、蔡景璋、丁同三四人為後輩尊稱台灣岳界『四大天 |
| |
王』,選定3000公尺以上100座高山就『奇、險、峻、秀』等特色,定 |
| |
名為『台灣百岳』并成立『百岳俱樂部』,大力推動攀登高山活動。登 |
| |
山活動由此蓬勃發展,尤其是『百岳攀登』更成為熱門活動。 |
| 1993年 |
台灣登山家吳錦雄花了12年的準備,登頂世界第一高山珠穆朗瑪峯成 |
| |
功。 |
| 1995年 |
台灣登山家江秀真、陳國鈞聯手登頂珠峯成功。 |
| 1996年 |
台灣登山家高銘和 登頂珠峯成功。  |
| 2006年 |
台灣登山家郭與鎮 登頂珠峯成功。 |
| 2007年 |
台灣登山家郭與鎮 完成世界七大洲之七頂峯。 |
| 2008年 |
台灣有史以來最大的登山計劃,由歐都纳戶外用品公司出資,籌辦之世 |
| |
界七頂峯攀登計劃,黃政豪、謝穎沂、江秀真、伍玉龍四人完登六頂峯 |
 |
,并準備繼續向第一高峯珠峯前進。 |
| 2009年 |
台灣登山隊、中華民國國旗、台灣登山器材,於5月19日上午10時許登頂 |
| |
飄揚在世界七頂峯最高峯8848公尺的聖母峯上;歐都納公司出資培訓的伍 |
| |
玉龍、江秀貞、黃志豪等3人幫台灣人圓了夢;中華民國政府嶄漸覺醒, |
| |
台灣的登山運動竟能在國際岳壇佔一席之地,我們對爭取多年由政府出地 |
| |
、官民合資擘劃的『登山學校』之成立,終於重燃希望。 |
(3)近年以來  |
| 因為網路世界的興起,年輕人終日沉迷於虛擬情境的花花世界裏,登山運動幾乎變 |
| 成中老年人之休閒與養生活動,百岳高山之攀登,惟剩社會登山社團中少數有心人 |
| 士在推動;數十多年來培育登山幼苗的大專院校登山社團,在招收不到新進學員狀 |
| 況下,『關社』情景時有所聞;企業界類如歐都納公司者並不多見,本會以『高雄 |
| 市百岳登山協會』立名,旨在推廣登山運動、知識與教育,并帶領市民、山友走 |
| 向戶外、走向更健康; 鼓勵攀登百岳享受其過程與樂趣,而完登百岳并非我們立 |
| 會的唯一目標,西洋有諺:『Reaching mountainTop is not the whole journey, |
| a safe return completes one』~『成功登頂並非唯一,安全返來才是絕對』是 |
| 我們永遠不變的座右銘。 |
願與岳友 共勉之 (by~Everyoung) |